“贞观之治”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巅峰时期,其繁荣程度被后世传颂不衰。这一时期的成功,离不开李世民卓越的领导才能股票配资app,尤其是他在知人善任、从谏如流方面的独到之处。
提到“从谏如流”,许多人首先会想到魏征。根据不完全统计,在贞观年间,魏征曾上谏200多次,书信数十万字,直言不讳地指出李世民的过错。魏征死后,李世民深感失落,悲伤地说道: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魏征逝去,我失去了一面镜子。”这段话深刻表达了他对魏征忠诚直谏的感激和惜才之情。 不过,也有声音质疑唐太宗的“从谏如流”,认为他只是做做样子,接受了魏征的建议,但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改变。因为他依然照常享受权力的奢华生活,宫殿修建依旧,饮食作乐不减。可这其中,仍有一些例子表明,李世民并非只是言辞上的“听谏”,在一些关键时刻,他真的落实了忠告。下面这件事便是一个例子: 某日,李世民召见长孙无忌。因时间紧急,长孙无忌未曾解下佩刀便匆匆前往东上合觐见。此事暴露后,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,监门校尉竟未能发现长孙无忌带刀,是极其严重的失职,应该处死。而长孙无忌则应当掏钱赎罪。此提议送到大理寺,二当家的戴胄认为校尉和长孙无忌在此事中都犯了同样的错误,依照法律条文,二人都应受到同等处理,即使是长孙无忌,如果考虑到他为皇帝立下的赫赫战功,可以从轻处罚,但不能偏袒,必须公正。 李世民听后,虽然心生不悦,但他决定展现宽容大度,表示自己必定从谏如流。于是,他表示:“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,朕怎能偏袒亲戚!”因此,他下令重新议罪。封德彝坚持原判,而戴胄则进一步阐明,认为校尉并非主责,应轻罚。最终,在戴胄的坚持下,长孙无忌和校尉都免于死刑。 除了这件事,戴胄还曾为百姓发声,救过其他人。在贞观元年正月,朝廷发起了一项大规模的年轻干部选拔活动。部分官员为了提升自己的政治前途,伪造了自己的学历和经历。李世民得知后,果断下令要求伪造者自首,并威胁如被查出将判处死刑。然而,绝大多数人都心存侥幸,认为自己能够蒙混过关,宁愿不自首。 最终,在审核档案过程中,确实发现了几位伪造的官员,李世民决定按照自己的命令执行死刑。然而,戴胄却认为,按法律规定,应当将其流放而非处死。李世民听后,十分生气,认为戴胄这是在当着天下人的面,反对皇帝的命令。但戴胄据理力争道:“陛下当时以气愤为由下令杀人,臣无能为力,但现在案件已依法流程处理,臣不能违法。”李世民一听,开始冷静下来,认为戴胄有理,遂决定遵循法律,最终没有执行死刑。 戴胄通过这一番论述,成功劝服了李世民,避免了一场冤屈。除了这些,戴胄多次冒犯圣上,却始终坚持依法治国,处理案件公正无私,这使得他赢得了朝野内外的一致好评,最终被任命为宰相。 正因为李世民这样贤明的君主,和戴胄等一批直言进谏的谏臣,才促成了“贞观之治”的出现。这一时期的成功,不仅是君主的英明领导,还离不开那些敢于直言、秉公处理政务的臣子们。 发布于:天津市长富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